为什么像詹姆斯这样的顶级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却不高 「詹姆斯生涯罚球命准率」

2025-08-21 10:27:13 体育资讯 admin

本文摘要:为什么像詹姆斯这样的顶级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却不高? 詹姆斯的罚球命中率之所以会这么低,其实也是有原因的,首先詹姆斯作为目前联盟内比较顶尖...

为什么像詹姆斯这样的顶级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却不高?

詹姆斯的罚球命中率之所以会这么低,其实也是有原因的,首先詹姆斯作为目前联盟内比较顶尖的运动员,他在场上受到的包夹是比较多的,有时候甚至会有几个人来防守他,而在进攻端当中他也要消耗更多的体力,所以在罚球的时候命中率自然会有一些低。

詹姆斯目前总分及各项数据是多少?

〖One〗勒布朗-詹姆斯截至2014-2015赛季的职业生涯常规赛总得分是24,913分。 在NBA生涯中,他的常规赛场均数据包括:- 出场911场,首发910场,出场时间33分钟。- 投篮命中率46%,三分命中率32%,罚球命中率75%。- 场均进攻篮板2个,防守篮板9个,总篮板1个。

〖Two〗总得分:詹姆斯目前的总得分达到了38740分,排名NBA历史第1位。他每一场比赛都在创造新的记录,无人可以与他相媲美。总篮板:詹姆斯目前的总篮板数为10701个,排名NBA历史第32位。距离下一位球员杰克·希克马还差115个篮板。总助攻:詹姆斯目前的总助攻数为10446个,排名NBA历史第4位。

〖Three〗詹姆斯411是指生涯数据能够达到常规赛总分40000分+10000篮板+10000助攻,所以人称411。

〖Four〗詹姆斯数据如下:詹姆斯职业生涯总得分为35930分,詹姆斯距离总得分40000分还差4070分。目前NBA历史总得分排名第1的是贾巴尔,他职业生涯所收获的总得分为38387分,詹姆斯需要再获得2457分才能够追赶上他。

〖Five〗詹姆斯411工程旨在成为NBA历史上首位职业生涯总分达40000分、篮板10000个、助攻10000次的球员。至今无人能够完成此壮举。詹姆斯已成为NBA历史上唯一达到30000分、10000篮板、10000助攻的球员。目前,他的生涯总得分接近37000分,以他本赛季场均超过29分的得分速度,预计5场比赛内将达到这一里程碑。

科比和詹姆斯的数据对比?

〖One〗科比和詹姆斯的数据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常规赛平均数据:詹姆斯:平均得分24分,投篮命中率42%,三分球命中率30.1%,罚球命中率74%,总篮板3个,助攻3个,抢断6次。科比:平均得分23分,投篮命中率49%,三分球命中率31%,罚球命中率84%,总篮板2个,助攻4个,抢断8次。

〖Two〗科比和詹姆斯对比,两人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判定优劣:职业生涯成就 科比:作为NBA历史上杰出的得分后卫,科比帮助湖人队拿下5次总冠军,个人荣誉包括2次得分王、2次总决赛MVP、1次年度MVP,以及连续15次入选全明星赛。科比的技术精湛,投篮精准,尤其在关键时刻的得分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Three〗科比的数据为场均25分、3篮板、6次助攻和5次抢断。即便是新秀赛季,詹姆斯也展现出更为卓越的表现,他首发79场比赛,场均贡献9分、9次助攻和5篮板,而科比仅有6次首发,数据为6分、9篮板和3次助攻。通过对比前五个赛季的数据,詹姆斯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Four〗科比和詹姆斯在常规赛交手22次,詹姆斯16胜6负占优。数据方面科比场均26分5篮板2助攻,詹姆斯场均22分4篮板3助攻。季后赛两人只在2009年总决赛碰面,湖人4-1战胜骑士,科比场均34分6篮板4助攻,詹姆斯场均35分3篮板8助攻。

〖Five〗次,犯规7次,得分36分。总结:詹姆斯与科比在篮球技术统计和更高记录上各有特点。詹姆斯在得分、篮板、助攻和抢断方面表现出色,而科比则在单场得分和助攻方面有惊人表现。两人在罚球命中率和上场时间上有相似之处,都是球队的核心球员。在职业生涯数据方面,科比在季后赛中的表现略胜一筹。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20 bytes) in /www/wwwroot/rlbq.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